2025 年上半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出以下结构性特点:
-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成为增长引擎
该领域进出口规模达 5293.8 亿元,同比增速 12.7%,显著高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整体增速(6.0%)
。其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跨境电商、远程办公等数字化服务需求的爆发。例如,华为云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 45%,阿里云在东南亚新增 3 个数据中心,推动我国数字服务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
-
其他商业服务保持规模优势但增速趋缓
该领域以 6391 亿元的进出口规模位居首位,但增速仅 3.1%,低于整体水平
。这一领域主要涵盖传统商务服务(如咨询、会计)和新兴专业服务(如知识产权、供应链管理)。尽管规模庞大,但传统业务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新兴业务尚未形成足够增长动能,导致整体增速放缓。
-
出口增速显著高于进口,顺差扩大
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 8650.4 亿元,增长 7.8%;进口 6375 亿元,增长 3.6%,顺差同比扩大 409.2 亿元至 2275.4 亿元
。这一趋势反映出我国在高附加值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尤其是数字技术、研发设计等服务的出口能力增强。例如,我国承接的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合同金额同比增长 18%,占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 28%。
-
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倾斜
数字技术服务出口占比达 45%,较去年同期提升 3 个百分点,成为最大出口品类
。与此同时,传统服务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如运输服务出口占比从 2020 年的 32% 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2%。这种结构性变化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正从 “劳动密集” 向 “技术密集” 转型。
-
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
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落地实施,以及 “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的推进,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创造了更宽松的制度环境。例如,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允许外资在数字内容审核、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先行先试,吸引了微软、亚马逊等国际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催生了对研发设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旺盛需求。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将内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外开放,2025 年上半年相关服务收入分别增长 62% 和 58%,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协同
。
-
东部沿海省市占据主导地位
广东、北京、上海三省市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 68%,其中广东以数字服务出口(占比 55%)、北京以知识产权服务(占比 32%)、上海以金融服务(占比 28%)形成差异化优势
。例如,深圳前海自贸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覆盖 20 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交易规模突破 1200 亿元。
-
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
成渝地区通过 “数字丝绸之路” 建设,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增速达 1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天府软件园吸引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设立离岸研发中心,上半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传统领域依赖度仍较高
其他商业服务中,咨询、会计等传统业务占比超 60%,而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等新兴业务占比不足 40%,反映出服务出口的技术含量仍需提升
。此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抑制传统服务需求。
-
区域发展差距亟待缩小
中西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规模仅占全国 18%,且以低附加值的离岸外包为主,与东部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差距短期内难以弥合
。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