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居高不下,密闭车厢内温度短时间内可升至 60℃以上,一些看似普通的 “小物件” 在高温下可能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存在毁车甚至伤人的风险,需格外警惕:
- 打火机: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受热后会迅速膨胀,超过容器承受极限时可能发生爆炸,飞溅的碎片可能划伤车辆内饰,甚至引燃车内可燃物(如纸巾、座套等)。实验显示,气温达 55℃时,打火机就可能发生自爆。
- 碳酸饮料 / 罐装喷雾:碳酸饮料含有二氧化碳,高温会导致瓶内压力骤增,可能出现瓶身破裂、液体喷溅的情况;发胶、杀虫剂等罐装喷雾属于压力容器,高温下罐内压力升高,可能引发爆炸,喷雾中的化学物质还可能腐蚀车内部件。
- 充电宝 / 电池:充电宝、手机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易发生鼓包、漏液,甚至引发热失控起火。尤其是劣质充电宝,外壳耐热性差,内部电路保护措施不足,风险更高。曾有案例显示,车内高温导致充电宝自燃,烧毁整个中控台。
- 香水 / 酒精类物品:不少车载香水含有酒精成分,属于易燃液体,高温下易挥发,遇明火(如静电、电火花)可能引发燃烧;医用酒精、免洗洗手液等酒精含量高的物品,同样存在类似风险。
- 食品 / 药品:矿泉水、牛奶等饮品在高温下长时间存放,可能滋生细菌,饮用后导致肠胃不适;巧克力、糖果等易融化,沾染座椅、脚垫后难以清理,还可能吸引虫蚁;部分药品(如胰岛素、抗生素)对温度敏感,高温会破坏药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
- 老花镜 / 放大镜:这类物品属于凸透镜,在阳光直射下会聚焦光线,形成高温焦点,若长时间照射在易燃物(如报纸、布艺座椅)上,可能引发火灾。类似的还有水晶摆件、玻璃香水瓶等透明物品,都可能成为 “隐形火源”。
- 塑胶制品:车内的塑胶脚垫、方向盘套、手机支架等,在高温下可能发生软化、变形,甚至释放刺鼻气味(如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影响车内空气质量;部分劣质塑胶制品还可能粘在仪表台或座椅上,损坏内饰。
- 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加速电池老化,缩短使用寿命,严重时可能出现屏幕失灵、主板损坏等问题;车载导航、行车记录仪等设备若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也可能出现卡顿、死机,影响行车安全。
- 汽车用品:车载灭火器若存放不当(如直接暴晒),可能导致压力过高而失效,关键时刻无法正常使用;部分车漆养护产品(如车蜡、镀膜剂)在高温下可能变质,涂抹后反而损伤车漆。
- 及时清理:下车前检查车内,将打火机、充电宝、香水等物品带走,避免长时间留置车内。
- 合理存放:需留在车内的物品(如矿泉水)可放在后备箱等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食品、药品尽量随身携带。
- 选择安全替代品:如需使用车载香氛,可选择固体香膏而非液态香水;避免在车内放置玻璃、塑胶等易受高温影响的装饰件。
- 定期检查:关注车内电子设备、灭火器等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夏季用车需时刻关注 “高温隐患”,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在密闭车厢的高温环境下可能成为安全杀手。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才能让出行更安心。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