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近期达成的关税协议在为韩国暂时规避 25% 高关税冲击的同时,却引发了韩国造船业对未来合作可行性与产业安全的深度担忧。协议框架下,韩国承诺向美国投资 3500 亿美元,其中 1500 亿美元专项用于 “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合作项目,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多重结构性矛盾,使韩国造船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
-
关税调整的双刃剑效应
尽管韩国成功将汽车、半导体等核心出口品关税从 25% 降至 15%
,但钢铁、铝等造船关键原材料仍维持 50% 高关税且无免税配额
。这直接推高韩国造船企业的成本 —— 以一艘 17 万立方米 LNG 运输船为例,钢材成本占比约 20%,50% 关税意味着每艘船增加约 1200 万美元成本。此外,韩国汽车出口关税从零升至 15%,削弱了其在美市场价格优势,间接影响韩国车企对本土造船业的配套需求
。
-
MASGA 项目的现实阻碍
作为协议核心的 1500 亿美元造船合作项目,要求韩国企业在美新建或升级船厂、移植供应链并培养本土人才
。然而,美国《琼斯法案》规定国内海运必须使用本土建造船舶,导致韩国提出的 “韩国制造分段、美国总装” 混合生产模式难以实施
。韩华海洋收购的费城造船厂虽计划十年内实现年产 10 艘船的目标,但目前年产能仅 1.5 艘,且面临 3000 名熟练工人缺口。韩国造船海洋成套设备协会指出,仅重建美国供应链就需至少 5 年,期间韩国企业需承担技术外流与产能闲置的双重风险
。
-
投资收益分配的争议
美方要求 MASGA 项目 90% 投资收益归属美国,而韩国认为这实质是 “技术白送”
。以现代重工与亨廷顿 - 英戈尔斯公司的合作为例,韩国需向美方支付专利授权费,并承诺未来订单优先分配美国船厂
。这种不平等条款可能导致韩国在高端船舶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渐被稀释,最终沦为美国造船业的 “代工厂”
。
-
技术输出与产业空心化风险
为推进 MASGA 项目,韩国被迫向美国转移焊接协作机器人、智能分段制造等核心技术
kr.mofcom.gov.cn。HD 现代重工已向美国船厂派遣 300 名技术骨干,其自主研发的 “虚拟现实焊接培训系统” 被美方要求无偿共享
。韩国产业研究院警告,若技术转移持续 5 年,韩国在 LNG 船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可能从 61% 降至 40%
。
-
供应链重构的成本压力
韩国造船业 30% 的分段依赖本土转包企业,但国内劳动力短缺迫使三星重工、韩华海洋从中国采购分段。关税协议后,从中国进口分段需额外支付 15% 关税,导致每艘集装箱船成本增加约 80 万美元。尽管韩国政府投资 1.56 亿美元支持环保船舶建造,但企业实际承担的关税成本仍占利润的 25% 以上kr.mofcom.gov.cn。
-
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15% 关税对中小型配套企业冲击尤为严重。韩国船舶设备协会数据显示,70% 的中小型供应商因无力承担关税,已退出美国市场。政府推出的 “关税应对出口代金券” 仅覆盖实际损失的 30%,且申请流程繁琐,截至 2025 年 7 月,仅 12% 的企业获得补贴busan.mofcom.gov.cn。釜山地区一家阀门制造商表示,若无法在 3 个月内找到替代市场,将被迫裁员 40%安徽省商务厅。
-
中美韩三角博弈加剧
韩国造船业的困境为中国提供了市场机遇。2025 年上半年,中国承接全球 67% 的新船订单,其中 LNG 船订单占比从 33% 提升至 41%
。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收购挪威 BW 集团 LNG 船设计公司,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韩国技术重建本土造船业,可能形成 “美韩技术联盟” 对抗中国的局面,加剧全球产业链分裂
。
-
环保船舶领域的战略争夺
韩国原本在氨动力、氢燃料船舶领域领先,但 MASGA 项目要求其优先为美国海军建造传统动力舰艇,导致环保船舶研发进度滞后
kr.mofcom.gov.cn。中国则借机加速布局,江南造船厂已获得全球首份 1.5 万 TEU 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订单,价格较韩国低 12%
。韩国海洋水产部承认,若不能在 2026 年前实现环保船舶量产,将丧失未来市场主动权
kr.mofcom.gov.cn。
-
区域经济安全的新挑战
韩国对美能源采购承诺(1000 亿美元 LNG)将减少其对中东能源的依赖,但可能削弱与中国在能源运输领域的合作
。例如,韩国原计划与中国共建的 “中日韩 LNG 运输走廊” 已因美国施压而搁置,转而优先采购美国页岩气。这种战略调整不仅增加运输成本(每立方米 LNG 运费增加 0.3 美元),还可能使韩国在中美博弈中被迫选边站队。
-
2025 年 10 月:韩美峰会的决定性谈判
韩国总统李在明计划在峰会上争取汽车关税部分减免,并要求美方放宽《琼斯法案》限制
。若谈判失败,韩国可能采取 “消极履约” 策略,如延迟 MASGA 项目开工、减少技术转移规模等。
-
2026 年 3 月:美国船厂产能爬坡的关键期
韩华费城造船厂若无法在此时将产能提升至 5 艘 / 年,韩国可能要求重新谈判投资条款,甚至考虑退出 MASGA 项目。届时,韩国可能转而加大对东南亚船厂的投资,以对冲美国市场风险。
-
2027 年:全球造船业超级周期的转折点
克拉克森预测,2027 年全球新船订单将达 3000 万 CGT,较 2025 年增长 40%
。若韩国因技术外流与成本上升失去竞争力,中国可能趁机夺取 70% 以上市场份额,彻底改写全球造船业格局
。
韩美关税协议下的造船合作本质是 “以技术换市场” 的危险博弈。韩国虽暂时保住美国市场准入,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丧失全球造船业领导地位。如何在技术输出与产业安全间找到平衡,将是韩国造船业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而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决定韩国经济的兴衰,更将重塑全球海洋产业链的权力版图。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