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广东东莞一起男童在工厂遭遇意外、4 根手指被机器绞断的事件引发关注,所幸经过紧急救治,男童手指已恢复如初。以下是事件详情及背后的警示:
据男童父亲王先生回忆,事发时他正在自家经营的小型五金加工厂作业,6 岁的儿子在车间玩耍时,不慎将手伸进了正在运转的冲压机器进料口,瞬间被绞断 4 根手指(除拇指外)。王先生发现后立即关停机器,抱着儿子赶往附近医院,途中联系了东莞市手外科医院。
医院急诊团队启动 “断指再植绿色通道”,由 3 名主任医师组成手术小组,历时 7 小时完成手术。术中需吻合断裂的血管、神经和肌腱,其中直径仅 0.2 毫米的血管缝合难度极大。术后经过 2 周的抗感染治疗和 3 个月的康复训练,男童手指血运恢复良好,已能完成抓握、屈伸等基本动作,医生评估其手部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90% 以上。
-
工厂安全隐患突出
涉事工厂为家庭作坊式五金加工点,未设置独立的生产区与非生产区,机器防护装置缺失(如冲压机进料口未安装红外感应停机装置),且未张贴 “禁止未成年人入内” 标识。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检查后指出,该工厂违反《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五条,对 “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 未采取安全警示和防护措施,已被处以 5 万元罚款。
-
监护人监护失责
王先生作为监护人,允许幼童在存在机械伤害风险的车间逗留,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 “不得让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看护的危险环境” 的规定。尽管未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此事引发对 “家庭作坊式生产中儿童监护边界” 的讨论 —— 据东莞市妇联数据,2024 年当地发生的儿童工业伤害事件中,68% 源于家长将孩子带入生产车间。
近年来,我国儿童在工厂、作坊等场所发生的意外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三类场景:
- 机械伤害:冲压机、切割机等设备导致的断指、碾压伤,占比 42%;
- 化学灼伤:接触强酸、强碱等工业原料引发的皮肤损伤,占比 28%;
- 高处坠落:在厂房阁楼、货架攀爬时发生的坠落事故,占比 19%。
专家指出,家庭作坊因规模小、安全投入不足、生产与生活区域混杂,成为儿童工业伤害的 “重灾区”。以广东为例,2024 年全省查处的家庭作坊安全隐患中,73% 涉及 “儿童误入生产区域” 的风险。
-
强化工厂安全改造
- 家庭作坊需划定生产与生活隔离区,危险设备必须安装防护装置(如冲压机强制安装双手启动按钮、红外护手装置);
- 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社区开展 “安全改造补贴” 项目,对符合标准的作坊给予设备升级资金支持(如浙江温州已试点为家庭作坊补贴 30% 的防护装置费用)。
-
加强监护人安全教育
社区可通过案例宣讲、短视频科普等方式,普及 “儿童进入生产区域的潜在风险”,并推广 “临时托管点” 服务 —— 如在工业区周边设立公益托管班,解决家长工作时的儿童看护问题。
-
完善应急救治网络
针对断指再植等时效性极强的手术,建议在工业密集区建立 “手外科急救联盟”,通过无人机转运断指、远程术前指导等方式缩短救治时间(目前断指再植的黄金时间为 6-8 小时,延误将导致再植成功率大幅下降)。
此次事件中,男童的顺利康复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更应警惕类似隐患。家庭作坊的安全管理不仅关乎生产,更需守住 “儿童安全红线”,唯有将 “安全生产” 与 “儿童保护” 相结合,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