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女孩2岁时基因突变双目失明: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07 15:47:16来源:
女孩 2 岁时因基因突变双目失明,一句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世界”,藏着对光明最纯粹的渴望,也戳中了无数人的心。这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失明,多与遗传性眼病相关,背后是复杂的医学原理与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一、基因突变致盲的可能原因

儿童先天性失明中,约一半与遗传因素相关,其中基因突变是重要原因。常见的致病基因可能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发育或功能,比如:

  • Leber 先天性黑矇(LCA):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患儿出生后或幼年时即出现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 视网膜色素变性(RP):部分类型在儿童期发病,基因突变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逐渐退化,最终丧失视力。

这些突变会破坏视觉信号的产生或传递,使外界光线无法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 “图像”,导致孩子无法感知色彩、形状和光影。

二、当前的治疗与干预现状

目前,针对遗传性致盲眼病的治疗仍在探索中,但已有一些突破性进展:

  • 基因治疗:通过病毒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视网膜细胞,修复缺陷基因功能。例如,针对 LCA 的基因疗法已在部分国家获批,可改善部分患儿的视力,但适用范围有限(需特定基因突变类型),且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 干细胞治疗、人工视网膜: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旨在通过替换受损细胞或植入电子设备辅助感光,为失明患者带来有限的视觉感知(如光感、轮廓)。

不过,这些治疗多针对特定类型的突变,且受技术、费用、年龄等因素限制,并非所有患儿都能受益。对于暂时无法通过医疗手段恢复视力的孩子,早期康复干预更为关键:

  • 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代偿,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用手触摸物体形状、用耳朵分辨声音方向)。
  • 进行盲文学习、定向行走训练,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生活能力。
  • 心理疏导:家长的耐心陪伴与积极引导,能帮助孩子接纳自身状况,减少焦虑,建立自信。

三、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力量

面对这样的困境,家庭的心态与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

  • 家长的回应:妈妈的回答或许不必急于承诺 “何时能看到”,而是用具体的描述帮孩子 “感受世界”——“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像妈妈抱你的时候;花朵闻起来香香的,摸起来软软的”。这种具象化的引导,能让孩子通过其他感官 “看见” 世界的模样。
  • 社会资源:各地残联、盲童学校、公益组织(如 “光明行动”“盲童成长计划”)会提供康复训练、教育资助、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家庭减轻压力。

每个失明的孩子,都在用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即便没有视觉,他们依然能通过声音、触感、情感建立对世界的连接。而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善意,或许终有一天能让 “看到世界” 的渴望,从期待变为现实。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